要闻资讯
留住身边传统技艺,致敬民间“守艺人” ——循着文化脉络 打捞历史遗珠
编者按:工于形,匠于心。临清“守艺人”既是运河文化的见证,又是珍贵的、具有重要价值的文化资源。他们不仅生动地叙述着过去,也深刻地影响着当下和未来。
当我们走近那些民间传统技艺时,一些鲜为人知的历史故事,“守艺人”一路走来的酸甜苦辣,犹如历史的书页一般,在我们眼前滑过。6月12日是2021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让我们通过镜头和文字去端详那些珍贵的历史印迹。本期起,本报将陆续刊登“守艺人”系列报道,记录这些渐行渐远的背影,寻访濒临失传的老技艺。
留住身边传统技艺,致敬民间“守艺人”
——循着文化脉络 打捞历史遗珠
本报记者 赵琦
当文学笔触抵达古老街巷、淳朴乡村,生活烟火、文化之美便在笔下延宕开来。
在临清,有这样一群人,他们带着对家乡的热爱,对故土的眷恋,用镜头记录下临清“守艺人”的故事,用炽烈的目光去捕捉临清手工艺的独特之美。他们是王滨、卞九华、尹建忠、付金岩、何新华、张子水、张志哲、张福杰、徐延林。
从2020年5月开拍到12月结束,他们拍摄记录了31个民间技艺,整个拍摄团队同心协力,将拍摄作品结集成册,形成了《临清守艺人》一书。翻开这本沉甸甸的书籍,我们会欣喜地发现,守望传统文化,弘扬文化大美,已成为这本书的生动注脚。
寻找意义
“拍子孙看不到的东西”
2019年的秋天,三个人在古运河畔、大槐树下航拍的时候,意味深长地讨论起一个话题:“我们之前主要拍风景、闹市,并不系统,应该拍点有价值、能够引起更多人共鸣的东西。”一番讨论后,三人达成共识——拍子孙看不到的东西。
这三个人就是《临清守艺人》拍摄团队的主要发起人:何新华、王滨、张子水。之后的一段时间,他们找到了更多志同道合的成员,于是组成了9个人的拍摄团队。
“一开始的选题是‘州城社火’,但社火只在春节才有演出。”王滨说,2020年,疫情突如其来,拍摄“州城社火”的计划只能被搁置。直至疫情趋缓,拍摄的最佳时机已经错过。几经商讨之下,拍摄团队重新选择课题。就在这时,王滨找到了临清市文化馆的馆长刘亚婷、临清市非遗保护中心主任柴鑫。
选题的变更,临清市文化馆、临清市非遗保护中心的加入,骤然使这个计划变得有分量。拍摄团队不再囿于一时的热情,更多的是增添了一份责任担当。
“计划拍摄的‘州城社火’项目有6个,这6个项目都依托于有组织力的团体,而临清民间手艺人初步估计就有30多个,而且一些手艺人岁数已近70岁高龄,住所较偏僻,拍摄难度和工作量无疑加大了。”王滨说,他们想过其中的困难,但是当时就有一个信念——一定要拍成。
克服阻碍
从拍摄到面世仅用8个月
正如所料,拍摄过程并不顺利。
有了手艺人名单、联系方式、路线图,他们并不急于拍摄,而是先策划思考,挨个走访手艺人,和他们沟通拍摄工作。
不适合拍、不愿意拍,成了最大的问题。“和他们说了这个事,一些年轻人还容易沟通,一些老人根本不理解,也不通融。”王滨说,“不愿意拍,我们就做心理工作;不适合拍,就改善环境。”
拍摄团队主动和手艺人聊天,聊手艺的发展过程、制作过程,聊出手艺人的所思所想,聊这门手艺折射的历史与现实思考……
那次拍做手工挂面的老师傅,拍摄团队前后去了5次。第三次去时,王滨发现老人很久没有剪过头发,就自己拿起推子给老人剃头,剃完头以后,老人看上去清爽了很多,也很上镜。老人的院里堆了很多玉米,拍摄效果不佳,他们又一袋袋地把玉米搬到其他地方。
拍摄工作也中断过几次。在拍摄泥塑时正值夏天,手艺人徐玉声家里没有空调,人又多,当时室内温度达到40多度,由于连续拍摄,王滨一度休克。
照片拍完了,接下来就是选片子。几个月下来,小组成员拍了几万张片子。王滨说:“从选片子到剪辑、美化,再到排版,都是自己做。仅选片子就用了18天,每天下午2点到10点,最后挑出1000张左右的照片。剪辑、美化、排版用了40天,期间没有返工,一气呵成。”
至此,一本镌刻进无数人心中的《临清守艺人》正式面世。
守望文化
一生只做好一件事
当古老的风从历史深处吹来,我们仿佛穿越时空,看到了那些珍贵的瞬间。
走街串巷吆喝着“水豆腐”的周海州老人和他的徒弟田培楼、张书芳夫妇,叫卖着弥漫着豆香的临清托板豆腐。当你听到这悠长的叫卖声,仿佛回到了那古街老巷,品着从明朝飘来的豆香。
面塑艺人陶玉洁,把面塑人物置于微缩景观之内,相互融合,相得益彰。她的作品,透着独特的魅力和灵感,每组景观及人物,都是那样超凡脱俗。
临清龙灯传承人侯少坤因为情怀,多年来一直致力于恢复临清龙灯这个民间技艺,他自筹成立临清社火协会,自学与龙灯相关的各项民间技艺,让龙灯的传承更加系统规整。
一生做好一件事,这是临清大多数“守艺人”的写照。书法家陈默继承发扬传统技艺临清纸马印制;精雕细刻的刻瓷老师李玉良徜徉在美的世界之中;篆刻老师李印群,从方寸天地里得到完美的艺术享受;做老虎鞋的张秀荣老人,将时光一针一线地缝入进去……
“目前,临清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8项、聊城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38项、临清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95项。”刘亚婷说,这些非遗文化、传统手工技艺的背后,都闪耀着“守艺人”的心血与智慧,每一个精美绝伦的瞬间,都凝聚着岁月与人生的坎坷沧桑,保护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我们义不容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