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左向右依次为宋代油滴建盏、宋代曜变建盏、宋代兔毫建盏。(光明图片)
现代紫荆花油滴建盏。(摄影:陈琦辉/光明图片)
福建省建瓯市北苑皇纲工艺厂工人采用传统工艺仿制大型建盏。(新华社发)
福建省建瓯市北苑皇纲工艺厂85岁的陶瓷艺人黄志松(左二)在查看工人烧制的建盏。(新华社发)
福建省南平市建阳区,陶艺大师陆金喜将刚刚烧制的建盏出窑。(新华社发)
一片茶叶,滑入盏中,与水交融,散出芬芳,平和恬淡。
一只盏杯,厚重拙朴,与叶起舞,丝丝相扣,浸漫无声。
中国几千年的茶文化发展史同时也是一部茶器的演变史。在中国茶文化浩如烟海的长河里,建盏是茶器中令人仰止的高峰,它以朴实的材质、简洁的线条、幻化的斑彩,将自然之美展示得淋漓尽致。
建盏,产自福建省南平市建阳区,是宋代八大名瓷之一黑瓷的代表,享有“瓷坛明珠”的美誉。“建盏就是以建阳当地含铁量较高的红壤土作为主要胎料,经揉泥、拉坯、上釉等多道工序,在建窑的窑炉中烧制而成的黑釉瓷器。”著名建盏考古专家谢道华介绍说,建窑是建阳古时烧制瓷器的窑厂,在建窑烧制的瓷器中,以建盏最为出名。历史上,无论是帝王将相,还是文人墨客,都曾对建盏极尽歌咏、推崇备至,留下了一段段历史佳话。
1、盏因茶而兴,茶因盏而妙
建阳是建盏的故乡,古为建宁府建阳县,建窑、建盏的“建”字就取自其中。走进建阳,漫步在商家林立的建盏文化街上,好像走进了建盏的世界。步入中国建窑建盏展示馆,各式各样的精美建盏琳琅满目,让人大饱眼福。伴着婉转低沉的琴音,一边欣赏身着宋代服饰的点茶师表演宋代茶艺,一边品味盛在建盏中的茶汤,在沁人心脾的茶香、清甜醇爽的茶味中,感受建盏的魅力。这种茶盏交融的美景,仿佛让人回到了那个盏与茶相得益彰的宋代。
据相关史料记载,建盏创烧于五代末,在两宋时达到鼎盛,自元代初期开始逐渐衰落。
宋代之所以是建盏的鼎盛期,与斗茶之风盛行密不可分。所谓斗茶,就是比赛茶的优劣,先看汤色,再看汤花。当时,上起皇帝,下至百姓,无不钟爱斗茶。斗茶这一竞技活动是由宋代独特的点茶文化衍生而来的。点茶,即用点水的方式冲茶,然后趁热饮用。与唐代的煮茶和现代的泡茶不同的是,点茶需将茶叶碾成碎末,点水时不能破坏茶面,一边点水还要一边用茶筅搅拌茶汤,使之泛起汤花。
据了解,宋人斗茶喜欢用白茶,以茶色白者为上品,而为了创造最佳的斗茶效果,不仅要茶品好,还要有适合的茶盏。“建盏为黑瓷茶盏,配上白色的茶汤,黑白对比鲜明,斗茶效果最佳;而且盏口面积大、盏身厚重,不但可以容纳更多汤花便于观赏,还利于茶汤保温。”谢道华说。
由于适合斗茶需求,建盏成为当时最佳的斗茶用具,上自宫廷皇室,下至布衣百姓,无不视其为珍品,文人墨客更是不惜用诗文大加赞美。“兔毛紫盏自相称,清泉不必求虾蟆”,宋诗鼻祖梅尧臣曾发出过这样的感叹。一代文豪苏轼同样也有“明窗倾紫盏,色味两奇绝”的赞叹。风雅皇帝宋徽宗对建盏更是偏爱有加,留下了“兔毫连盏烹云液,能解红颜入醉乡”“盏色贵青黑,玉毫条达者为上”等名篇佳作,建盏由此成为宫廷御用茶盏,风靡朝野,“身价”倍增。
风靡一时的建盏带动了建窑的生产,“入窑一色,出窑万彩”是建窑生产的最大魅力。谢道华介绍说,建盏虽以黑为贵,但却不是千篇一律的黑,而是在黑中富于变化,并蕴藏兔毫、油滴、鹧鸪斑、曜变等不同的纹样。“每个建盏都是孤品,都是独一无二的。这是因为季节、天气、窑炉、窑位不同,使得温度、湿度等发生变化,所以即使是相同的原料,烧制出的建盏也都不一样。”
谢道华告诉记者,建盏风格独特,具有浓郁的东方艺术色彩,在当时与青瓷、白瓷“三分天下”。“建盏在宋代独树一帜,影响巨大,整个闽北地区、福建、全国乃至日本等都纷纷仿制生产。”
然而,由于南宋时期国势一蹶不振,斗茶之风逐渐衰落。自元代以后,人们的饮茶方式不断简单化,这使得斗茶、点茶逐渐失去主导地位。斗茶、点茶的“失势”使得建盏因无法适应社会需求而风光不再,昔日备受青睐的建盏就这样在历史中悄然隐退。因为斗茶,建盏名噪一时;也因为斗茶,建盏悄无声息,正所谓成也斗茶,败也斗茶。
2、经由海上走向世界
从建阳城区出发,驱车只需半个多小时便可到达千年古镇水吉镇。建窑遗址就坐落在水吉镇后井村旁,这片总面积约12.6万平方米的窑址,呈环状分布在芦花坪、牛皮仑、大路后门和营长乾(包括圆头坑)等处。
遗址中,一座长达135.6米的龙窑掩映于山林间,格外显眼。在它周围,烧制瓷器用的残碎匣钵俯拾即是,这是国内目前已知最长的古代龙窑。
2001年,建窑遗址成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建阳区委宣传部部长刘寒表示,建窑遗址是不可复制的珍贵文化遗产,也是建盏文化传承和发展的根脉。
千百年前,建窑生产的建盏以独特的东方艺术魅力,不仅成为当时社会的特殊文化载体,令国人折服,还一度被指定为进贡宫廷的御用茶器,并由海上丝绸之路大量销往海外,成为我国对外贸易和文化交流的友好使者。
谢道华介绍说,福建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和重要枢纽,建盏依托当时迅速崛起的泉州港和福州港,大量销往东亚、东南亚等海外市场,备受当地客商青睐。
据了解,宋元时期,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进入鼎盛阶段。作为国之瑰宝的建盏,成为当时我国重要的出口商品。“特别是南宋时期,国家鼓励出口,同时为了防止钱币外流,规定凡是外货不用金银铜钱,而用瓷器绢帛兑换,因而这一时期建盏的外销量更大。”谢道华告诉记者。
日本是最早意识到建盏魅力的国家。早在13世纪,日本僧侣来到浙江临安天目山径山寺学佛,回国时就带回了一批黑釉茶碗,即建盏。因为茶碗采自天目山,所以日本僧侣称之为“天目碗”或“天目瓷”。此后,“天目瓷”逐渐演变为日本人对建盏的统称。随着中国茶道在日本的传播和发展,以及建盏市场在日本的不断扩大,建盏逐渐受到日本各界的青睐,并在此后一直被视为茶具中的瑰宝而珍藏。
据16世纪出版的日本文献记载:“曜变斑建盏,乃无上神品,值万匹绢;油滴斑建盏,是第二重宝,值五千匹绢;兔毫盏,值三千匹绢。”大致进行换算,这3种建盏分别相当于当时价值700多公斤、360多公斤和210多公斤的黄金,可见建盏当时在日本的珍贵程度。
“到目前为止,在日本官方认定的国宝级文物中,有8件是中国瓷器,其中有4件是宋代建盏,而这4件宋代建盏中的3件曜变盏是目前已知世上仅存的3件。”谢道华向记者介绍。
美国密歇根大学教授普拉玛是西方发现并研究建盏的第一人,西方人认识到建盏的珍贵性和艺术性,大致始于他对建窑遗址的考察。1935年,普拉玛到水吉镇考察建窑遗址,雇佣当地村民挖掘了大量建盏,并将它们运回美国进行研究。两年后,他发表考察和研究成果,吸引了来自欧洲、北美洲和澳洲等地区的许多学术界和收藏界人士,这些人此后也开始有意识地研究建盏,并收集建盏进行展出和交易。
目前,日本的东京国立博物馆、美国的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英国的大英博物馆等世界大型博物馆都收藏有中国的建盏。
3、烧制技艺重现光彩
建盏的发展跌宕起伏,从辉煌走向低谷,又再次爬坡走向繁荣。
20世纪60至70年代,厦门大学、福建博物馆、建阳县文化馆联合对建窑遗址进行考古挖掘。随着考古挖掘的进行,遗失在历史潮流中的建盏烧制技艺被重新找回,建盏复兴之路由此起航。
1979年,中央工艺美院、福建省科委、福建省轻工所、建阳瓷厂联合组成攻关小组,进行仿古建盏实验,经过两年的反复试验,于1981年研制出仿宋兔毫盏,这使得失传600余年的建盏烧制技艺重现光彩。
1989年至1992年间,由中国社科院考古所、福建博物馆和建阳市博物馆组成的联合考古队,对建窑遗址进行考古挖掘,基本摸清了建窑发展的历史脉络。
自建盏烧制技艺恢复以来,建阳一直致力于建盏的传承与发展。特别是近几年来,建阳始终将建盏的传承与发展摆在重要位置,精心打造“建窑建盏”这张“金质名片”。刘寒介绍,建阳组织成立了建窑建盏协会、建盏文化产业工作领导小组;启动了两年一届的建窑建盏烧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评审工作;实施了建盏传承人研修研习培训计划;通过举办一年一度的建窑建盏文化博览会,加大了建盏文化对外宣传推介力度。
记者了解到,建阳实施“品牌立盏、文化促盏、创意兴盏、科技强盏”的发展策略,深入挖掘建盏及本土文化的潜力,坚持把平台建设作为重要支撑,凸显产业集聚效应。“我们把建盏与建阳本地的朱子文化、宋慈文化、建茶文化等结合起来,提升其附加值,使其从单一的陶瓷品,转化为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工艺品。”刘寒说,建阳还通过建设建窑建盏产业园区、建窑建盏文化旅游街区、水吉建窑建盏特色小镇等一批核心产业集聚平台,引导全区建盏企业规模化建设,推进全区建盏产业集聚化发展。
随着建盏影响力的不断扩大,其在国内外拍卖市场上也开始备受关注。2016年,在美国纽约专场拍卖会上,一件宋代建盏以1078万美元的成交价,创下建盏成交的最高价。2017年,在福建南平建盏拍卖会上,李细妹烧制的建盏“万山可染”,以2600万元创现代建盏成交价新高。
2011年,建窑建盏烧制技艺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5年,“建阳建盏”成为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2016年,建盏被批准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2017年,建阳被授予“中国建窑建盏之都”荣誉称号;同年,在金砖国家领导人厦门会晤期间,建盏作为国礼被赠予外国贵宾。2018年,在中国南平“武夷品牌”建设发布会上,建盏以151.8亿元的品牌价值位居榜首。
截至目前,建阳共注册建盏企业2500多家,共有建盏从业人员2万多人,建盏产业共形成产值16.5亿元。“建盏是宋代八大名瓷之一黑瓷的代表,烧制技艺精湛,凝聚着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建阳区委书记杨新强表示,当前,建盏文化产业已迎来发展的春天,建阳将继续打好建窑建盏这张文化牌,让中国的建窑、世界的建盏持续享誉全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