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非遗目录
妈祖信俗
妈祖信俗是指妈祖信仰习俗,又称神女信俗、灵女信俗、神姑信俗、元君信俗、娘妈信俗、娘娘信俗、天妃信俗、天后信俗、天上圣母信俗、湄洲妈祖信俗等等,这是由于历代民间、朝廷或宗教对妈祖的封号先后不同而嬗变。是以崇奉和颂扬妈祖的立德、行善、大爱精神为核心,以妈祖宫庙为主要活动场所,以庙会、习俗和传说等为表现形式的中国传统民俗文化。妈祖信俗由祭祀仪式、民间习俗和故事传说三大系列组成。湄洲是妈祖祖庙所在地。
2009年9月30日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政府间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委员会第四次会议审议,决定将”妈祖信俗“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中国首个信俗类世界遗产,也是莆田市第一次世界级遗产,使湄洲获得了一张世界名片。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委员会认为,《妈祖信俗》符合被列入名录的条件,其中包括:
条件1:《妈祖信俗》被不同社会团体认可为身份认同以及连贯性的一个符号,并且数个世纪以来代代相传。
条件2:将《妈祖信俗》纳入名录将促进其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受瞩目度,并且提高其国际层面的受关注度,从而促进了文化多样性和人类的创造力。
条件3:该申遗活动中包括了各种各样的现行的、计划中的措施,以确保申遗活动的切实可行性和成功概率。
条件4:本次申遗活动是由社会团体组织、乡村委员会和各个妈祖庙首先发起的,他们通过提供相关的文献和文化遗产、审查提名文件的内容、接受采访以及规划保护措施等行为参与了申遗的过程;他们表现出对申遗对象自发的、事先获知、重视的同意态度。
条件5:该申遗对象已经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受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部门的直接监管。
现存关于妈祖最早的文献,是南宋廖鹏飞于绍兴廿年(1150年)所写的〈圣墩祖庙重建顺济庙记〉,谓:“世传通天神女也。姓林氏,湄洲屿人。初以巫祝为事,能预知人祸福……”
妈祖生前是一个女巫。文中并提到:宣和五年(1123年),“给事中路允迪出使高丽,道东海。值风浪震荡,舳舻相冲者八,而覆溺者七。独公所乘舟,有女神登樯竿为旋舞状,俄获安济……”船员说这是湄州女神显灵,于是路允迪返国后上奏朝廷请封,诏赐顺济庙额。
南宋李丑父《灵惠妃庙记》:“妃林氏,生于莆之海上湄洲”。
南宋李俊甫《莆阳比事》“湄洲神女林氏,生而灵异”。
(明)张燮《东西洋考》“天妃世居莆之湄洲屿,五代闽王林愿之第六女,母王氏。妃生于宋元祐八年三月二十三日。始生而变紫,有祥光,异香。幼时通悟秘法,预谈休咎无不奇中。雍熙四年二十九日升化。
(明)严从简《殊域周咨录》:“按天妃,莆田林氏都巡之季女。幼契玄机,预知祸福。宋元祐间遂有显应,立祠于州里”。
(清)杨俊《湄州屿志略》:“湄州在大海中。林氏林女,今号天妃者生于其上”。
(清)《长乐县志》:“相传天后姓林,为莆田都巡简孚之女,生于五代之末,少而能知人祸福。室处三十载而卒。航海遇风祷之,累著灵验”。
《莆田九牧林氏族谱》则记载妈祖是晋安郡王林禄的第二十二世孙女。
从南宋到清代,绝大多数史料公认天妃姓林,生于湄州屿,自幼有异能。具体生日,虽只见于《东西洋考》,但早被全世界妈祖信徒奉为妈祖生辰,举行庆典。
学者研究指出,妈祖是从闽越地区的巫觋信仰演化而来,在发展过程中吸收了其他传统民间信仰(千里眼顺风耳)。随着影响力的扩大,又纳入儒家、佛教和道教的因素,最后逐渐从诸多海神中脱颖而出,成为中国海神的代表。
妈祖信俗是源于人们对妈祖的景仰而逐渐形成的一种常规化的传统民间信仰习俗。妈祖,也称湄洲妈祖,原名林默娘,公元960年农历三月二十三出生于福建莆田湄洲。她生前经常为渔民预测出海时的天气情况、义务采药治病、拯救遇险渔船,还曾点燃自家的房子,用火光当做航标引导迷航的商船脱离险境。公元987年农历九月初九,在她28岁时因在海上救人而献出年轻的生命。岛上渔民为了纪念这位美丽、善良和乐于助人的好姑娘,特地在岛上建庙并奉为海神,希望世世代代学习妈祖精神多做好事,也希冀妈祖继续保佑百姓航海平安。公元1123年,因为保护路允迪出使高丽,当时的朝廷首次将“顺济”庙额赐给妈祖庙。此后,妈祖因护佑南粮北调、郑和下西洋等而被历代朝廷褒封为天妃、天后、天上圣母共36次。随着航海业发展和华人移民,妈祖庙遍布世界各地港口,如澳门地名葡萄牙文MACAU就出自“妈祖阁”的发音。1000多年来,妈祖信俗从湄洲妈祖祖庙分灵传播到世界20多个国家和地区,现今拥有2亿多信众和5000多座妈祖庙,成为妈祖信仰地区民众文化遗产的组成部分。
申报书和宣传片对妈祖信俗包含的内容进行了阐述,主要由祭祀仪式、民间习俗和故事传说三大系列组成。
(一)祭祀仪式分为家庭祭祀和宫庙祭祀两种,家庭祭祀包括“船仔妈”崇拜、对海祭拜、家中供奉和挂妈祖像等,宫庙祭祀则包括日常祭祀和庙会祭祀,其中庙会祭祀时举行祭祀大典,妈祖祭祀大典于1788年列入清朝的国家祭典,另外湄洲妈祖祖庙全年还例定有妈祖诞辰纪念、妈祖升天纪念、割火分灵、谒祖进香、妈祖巡游、民俗表演等一系列的庙会活动;
(二)传统民俗主要包括演戏酬神、妈祖元宵、谢恩敬神、妈祖游灯、妈祖服饰、圣杯问卜、换花求孕、佩戴香袋、诞辰禁捕、妈祖彩车、大门贴符、颈项佩玉、托看小孩、妈祖挂脰等;
(三)故事传说指妈祖信俗在传承过程中,留下许多动人的故事传说,包括有档案史料、志书、奏章、碑记、摩崖石刻、壁画、匾额、楹联、诗词、散文、书法、图画、戏曲、俚歌等。
祭祀仪式分为家庭祭祀和宫庙祭祀两种。家庭祭祀包括:⑴“船仔妈”崇拜,就是渔民和航海者在船上供奉妈祖神像,祈求航海安全,这是妈祖信俗最原始的形式之一。⑵对海祭拜,就是湄洲和其他地区的渔民、船民在海边或在沙滩上摆上供桌、贡品面对大海,向妈祖祭拜。⑶家中供奉,就是渔民和居民在家中的神龛上供奉妈祖像点香、祭拜。⑷汽车上挂妈祖像,祈求出入平安。
宫庙祭祀分成日常祭祀和庙会祭祀两种。日常祭祀是由妈祖信众到妈祖庙向妈祖神像行礼,主要包括献鲜花、点香火、摆贡品、行跪拜礼以及燃鞭炮、烧金帛、题缘金等方式。庙会祭祀则举行祭祀大典。祭祀大典形成于公元11世纪,公元1788年被列入国家祭典,场面恢宏、庄严隆重。包括:⑴仪程,主要有司祭人员就位、迎神、上香、读祝文、行三献之礼和三跪九叩礼、送神等。⑵司祭,湄洲妈祖祖庙主持人担任主祭,世界各地妈祖分灵庙负责人参加陪祭。⑶祭器,祭坛上配有烛台、香炉、钟鼓等。⑷祭品,供桌上摆放用面粉、香菇、木耳等食品制成仿海洋生物和自然山景等。⑸仪仗,由清道旗、銮驾、仿古兵器等组成。⑹祭乐,由乐生用唢呐、鼓、磬、琴、笛等28种乐器演奏地方曲调和曲牌。⑺祭舞,由舞生执凤羽、龠管,采用云步、叠步等传统戏曲舞步。
湄洲妈祖祖庙的庙会是指特定节日和重大祭祀活动,具体包括:⑴妈祖诞辰。每年农历三月廿三妈祖诞辰日。⑵妈祖升天。每年农历九月初九妈祖逝世纪念日。⑶割火分灵。各地建妈祖分灵庙时要捧着神像到湄洲妈祖祖庙举行“取香灰”的分神仪式。⑷谒祖进香。妈祖分灵庙每隔一定时期到湄洲妈祖祖庙谒祖进香,俗称“回娘家”,一次陪同进香的团队人数有的多达7000余人。⑸妈祖巡游。湄洲妈祖金身在湄洲岛和台湾、金门、澳门等地分灵庙巡游,接受膜拜。⑹民俗表演。湄洲妈祖祖庙还进行舞龙、舞狮、摆棕轿、耍刀轿、舞凉伞等民俗表演,表演人员多为民间艺人,参加人数最多可达几十万人,场面壮观。
涉及妈祖的传统民俗主要包括:⑴演戏酬神。妈祖分灵庙如有举行庆典活动或者戏剧演出,都要恭请妈祖神像驾临观赏或请戏班演员到妈祖神像前“弄仙”。⑵妈祖元宵。湄洲每年正月初八到十八各家各户都恭请妈祖神像参加元宵活动。⑶谢恩敬神。家族举行感恩苍天仪式,男女老少统一着装列队到妈祖庙敬请妈祖参加。⑷妈祖游灯。渔民、农民、市民等在节日的晚上都提着“妈祖灯笼”绕游。⑸妈祖服饰。湄洲妇女平常头上都梳着帆船状的发髻,着蓝色的上衣和红黑相间的裤子,表示对妈祖的敬仰和对家人出海平安归来的期盼。⑹圣杯问卜。用木质半月形“圣杯”,向妈祖祈求解决疑难问题的方法。⑺换花求孕。湄洲已婚未育妇女与妈祖神像头上的花互换来求赐孕。⑻佩戴香袋。到妈祖宫庙祈取小香袋戴在小孩身上,以保平安。⑼诞辰禁捕。湄洲渔民在妈祖诞辰日前后自发不下海捕鱼,体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⑽妈祖彩车。妈祖巡游队伍中装扮有关妈祖故事的彩车。⑾大门贴符。百姓在大门上贴着妈祖的神符,⑿颈项佩玉。脖子上挂着妈祖的玉像。⒀托看小孩。如果父母外出,将小孩托付给妈祖庙看护。⒁妈祖挂脰。在妈祖巡游过程中,信众向妈祖神像的颈项上挂上用红绳子系的金锁、银锁或钱币。
在妈祖信俗的传承过程中,留下许多动人的故事传说,包括妈祖护商船、佑使者、平海寇、除瘟疫等内容的文献和文艺作品达4000多种,包括:妈祖档案、志书、奏章、碑记、摩崖石刻、壁画、匾额、楹联、诗词、散文、书法、图画、戏曲、俚歌等。
申报书和宣传片对妈祖信俗包含的内容进行了阐述,主要由祭祀仪式、民间习俗和故事传说三大系列组成。
祭祀仪式分为家庭祭祀和宫庙祭祀两种。家庭祭祀包括:⑴“船仔妈”崇拜,就是渔民和航海者在船上供奉妈祖神像,祈求航海安全,这是妈祖信俗最原始的形式之一。⑵对海祭拜,就是湄洲岛和其他地区的渔民、船民在海边或在沙滩上摆上供桌、贡品面对大海,向妈祖祭拜。⑶家中供奉,就是岛上渔民和居民在家中的神龛上供奉妈祖像点香、祭拜。⑷汽车上挂妈祖像,祈求出入平安。
宫庙祭祀分成日常祭祀和庙会祭祀两种。日常祭祀是由妈祖信众到妈祖庙向妈祖神像行礼,主要包括献鲜花、点香火、摆贡品、行跪拜礼以及燃鞭炮、烧金帛、题缘金等方式。庙会祭祀则举行祭祀大典。祭祀大典形成于公元11世纪,公元1788年被列入国家祭典,场面恢宏、庄严隆重。包括:⑴仪程,主要有司祭人员就位、迎神、上香、读祝文、行三献之礼和三跪九叩礼、送神等。⑵司祭,湄洲妈祖祖庙主持人担任主祭,世界各地妈祖分灵庙负责人参加陪祭。⑶祭器,祭坛上配有烛台、香炉、钟鼓等。⑷祭品,供桌上摆放用面粉、香菇、木耳等食品制成仿海洋生物和自然山景等。⑸仪仗,由清道旗、銮驾、仿古兵器等组成。⑹祭乐,由乐生用唢呐、鼓、磬、琴、笛等28种乐器演奏地方曲调和曲牌。⑺祭舞,由舞生执凤羽、龠管,采用云步、叠步等传统戏曲舞步。
湄洲妈祖祖庙的庙会是指特定节日和重大祭祀活动,具体包括:⑴妈祖诞辰。每年农历三月廿三妈祖诞辰日。⑵妈祖升天。每年农历九月初九妈祖逝世纪念日。⑶割火分灵。各地建妈祖分灵庙时要捧着神像到湄洲妈祖祖庙举行“取香灰”的分神仪式。⑷谒祖进香。妈祖分灵庙每隔一定时期到湄洲妈祖祖庙谒祖进香,俗称“回娘家”,一次陪同进香的团队人数有的多达7000余人。⑸妈祖巡游。湄洲妈祖金身在湄洲岛和台湾、金门、澳门等地分灵庙巡游,接受膜拜。⑹民俗表演。湄洲妈祖祖庙还进行舞龙、舞狮、摆棕轿、耍刀轿、舞凉伞等民俗表演,表演人员多为民间艺人,参加人数最多可达几十万人,场面壮观。
涉及妈祖的民间习俗主要包括:⑴演戏酬神。妈祖分灵庙如有举行庆典活动或者戏剧演出,都要恭请妈祖神像驾临观赏或请戏班演员到妈祖神像前“弄仙”。⑵妈祖元宵。湄洲岛每年正月初八到十八各家各户都恭请妈祖神像参加元宵活动。⑶谢恩敬神。家族举行感恩苍天仪式,男女老少统一着装列队到妈祖庙敬请妈祖参加。⑷妈祖游灯。渔民、农民、市民等在节日的晚上都提着“妈祖灯笼”绕游。⑸妈祖服饰。湄洲妇女平常头上都梳着帆船状的发髻,着蓝色的上衣和红黑相间的裤子,表示对妈祖的敬仰和对家人出海平安归来的期盼。⑹圣杯问卜。用木质半月形“圣杯”,向妈祖祈求解决疑难问题的方法。⑺换花求孕。湄洲已婚未育妇女与妈祖神像头上的花互换来求赐孕。⑻佩戴香袋。到妈祖宫庙祈取小香袋戴在小孩身上,以保平安。⑼诞辰禁捕。湄洲渔民在妈祖诞辰日前后自发不下海捕鱼,体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⑽妈祖彩车。妈祖巡游队伍中装扮有关妈祖故事的彩车。⑾大门贴符。百姓在大门上贴着妈祖的神符,⑿颈项佩玉。脖子上挂着妈祖的玉像。⒀托看小孩。如果父母外出,将小孩托付给妈祖庙看护。⒁妈祖挂脰。在妈祖巡游过程中,信众向妈祖神像的颈项上挂上用红绳子系的金锁、银锁或钱币。
在妈祖信俗的传承过程中,留下许多动人的故事传说,包括妈祖护商船、佑使者、平海寇、除瘟疫等内容的文献和文艺作品达4000多种,包括:妈祖档案、志书、奏章、碑记、摩崖石刻、壁画、匾额、楹联、诗词、散文、书法、图画、戏曲、俚歌等。
妈祖的诞生地福建是中国大陆妈祖信仰最盛的地方,仅在妈祖的家乡莆田一地,就有不下百座的妈祖庙,在民国以前,福建沿海各府县,每县都有几十座妈祖庙,福建各地的妈祖庙数量仍十分庞大,香火旺盛。妈祖文化甚至深入到内陆的闽西客家山区。福建的妈祖庙中有三座被列为中国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然而在文化大革命时期,妈祖信仰遭到严重的打击,许多宫庙和神像被毁。譬如妈祖信仰发源地湄州岛上的庙宇和相关文物,就在文革中被摧毁殆尽。只有少数庙宇如莆田文峰宫,在文革时将妈祖神像藏于郊区的古井中,保住了神像。泉州天后宫则是因为曾被当作工厂使用,因此躲过被摧毁的命运。改革开放后民间信仰逐渐恢复、加上两岸交流和统战因素,妈祖信仰重新活络。又因为妈祖信仰中独特的“进香、刈火”习俗,台湾各妈祖庙为求增加本身与祖庙的连结,纷纷前往湄州捐献资金兴建宫殿或牌楼等建物,使湄州岛上的妈祖宗教建筑迅速增加,但整体来说大陆上的妈祖信仰仍远不及台湾的热度。
台湾苏澳镇南方澳南天宫的纯金妈祖神像。妈祖信仰是台湾最普遍的民间信仰之一。由于移民多自中国大陆渡海
而来,且台湾四面环海,海上活动频繁,因此妈祖成为台湾人最普遍信仰的神明之一。无论是大小街庄、山海聚落,还是通都大邑,都可看到妈祖庙。仅台湾一地,“就有妈祖庙510座,其中有庙史可考者39座,内建于明代的2座,建于清代37座”(中华人 nd)。
台湾著名的妈祖庙,有台中大甲镇澜宫、云林北港朝天宫、彰化鹿港天后宫(新旧祖宫)、嘉义新港奉天宫、嘉义东石乡笨港口港口宫、嘉义朴子配天宫、台南市大天后宫、彰化市南瑶宫、台南显宫鹿耳门天后宫、台南正统鹿耳门圣母庙、苗栗竹南中港慈裕宫、苗栗竹南龙凤宫、苗栗通霄拱天宫、台北市松山慈祐宫、台北市关渡宫、台北市西门町妈祖庙、台北县新庄慈祐宫、板桥慈惠宫、屏东县屏东市慈凤宫、屏东县里港乡双慈宫,以及高雄市旗津旗后天后宫等。
另外,妈祖也是许多著名寺庙的陪祀神。如台北的艋舺龙山寺、艋舺祖师庙,林口竹林山寺、芦洲涌莲寺等。
妈祖信仰传到台湾以后,逐渐发展出属于自己的特色。甚至有学者认为妈祖已发展出与中国妈祖不同的特性:“‘妈祖’在中国福建南方原是‘出海妈祖’,只是渔民的守护神。但在台湾的妈祖已成‘过海妈祖’,她在历史上已成离开唐山的移民祈求平安到台湾的过海守护神。台湾妈祖可以说已扎根于这块土地,成了一部独立于中国妈祖之外的本土神明”(张德麟 2003,3)。这种见解获得若干学者的附和(另见董芳苑 2003,61-4;史明1992,31-2)。
然而妈祖信仰在郑和时期的明代水师已经相当普遍。清代以后,在非沿海地区(如南京)也有妈祖庙宇。部分学人区分“出海妈”的论点与意图遭到不少批评。清代以后,东南亚国家华人也普遍信奉妈祖,但当地华裔人士,是否认为其妈祖是“独立于中国妈祖”的新神,则答案如同是否有“新关羽”信仰,恐怕是否定居多。民间实际的信仰活动上,仍有许多台湾与东南亚信徒,络绎不绝前往福建湄洲岛进香、参拜妈祖祖庙,显示信徒对于妈祖源流的认同。
妈祖信仰还包括姓氏群的崇拜,由于妈祖姓林的缘故,台湾各地林姓都喜称妈祖为姑婆祖、祖姑,藉以拉近妈祖和林姓之间的亲密关系,林姓亦常自称为妈祖的裔孙、族孙,甚至组织有大规模的共祭团体,例如:台北地区以林姓为主的七角头正龙社天上圣母神明会1、台湾中部二十四庄林祖姑天上圣母会。
广东省最信仰妈祖的地区就是粤东的潮汕地区了,潮汕地区妈祖庙甚多,特别是渔民、商民、盐民尤普遍。船民船中都祀妈祖神像,每年农历三月廿三日神诞即隆重祀拜。著名的就有“汕头老妈宫”,还有汕头市潮南区胪岗镇的胪山古庙。
汕头妈屿岛就是因一岛两座妈祖庙而得名。
在潮汕有些地方每年还会举行大型的游行活动。有些地方把妈祖也叫做“阿妈”。
广东省内规模最大的天后宫在番禺南沙大角山东南,始建于明代。清朝乾隆年间曾有一次大规模重建,二战时遭到严重破坏。1994年,由香港著名商人霍英东带头捐资重建,1996年建成。
南沙天后宫背山面海,宫前广场树立这巨大的天后石像,用365块花岗岩石砌成。
茂名放鸡岛天后宫建成于2013年农历正月十八,采用元期古庙造型而建,庙宇工程浩大有天后宫(皇极殿)、九龙池、积善房、顺齐斋(阁)、九龙壁、妈祖文化墙、钟楼等建筑。
妈祖在澳门亦相当多人信奉。最显著的例子,澳门西文名称“Macau”,即是由“妈阁庙”一词转化而来。
鹿港天后宫中,待分庙奉迎的妈祖神像在2008年11月1日举行的第十届湄洲妈祖文化旅游节期间,来自17个国家和地区近300家妈祖文化机构代表怀捧三百多尊妈祖分灵神像回“娘家”湄洲妈祖祖庙寻根溯源、共祭妈祖,并与当地妈祖信众共同拉起巨幅标语,表示全力支持《妈祖信俗》申报世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台湾妈祖宫庙还通过在当地举行大型妈祖民俗活动、组织妈祖信众从海上直航湄洲岛谒祖进香、提供申遗的所需的资料和照片等方式,表达对《妈祖信俗》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美好祝愿。湄洲妈祖祖庙董事会在组织的2008年11月1日 “天下妈祖回娘家”、2009年5月15日 “海峡论坛·台湾妈祖信众直航湄洲谒祖进香”等活动期间和利用世界各地妈祖分灵庙到湄洲妈祖祖庙谒祖进香的机会,摆放《支持〈妈祖信俗〉申报“世遗” 保护人类共同文化遗产》的红布条供各地妈祖信众和各界人士签名支持。福建地区的《天下妈祖》、《福建东南新闻网》和《莆田政府网》、《莆田新闻网》、《湄洲妈祖祖庙》、《湄洲岛旅游网》等莆田地区所有网站还开展了网上签名支持活动,发动网民在网上签名支持《妈祖信俗》申报世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从而形成了浓厚的《妈祖信俗》申报世遗的气氛。
每年夏历三月二十三日是妈祖的诞辰。在这一天,各地的妈祖庙都会张灯结彩、演戏,非常热闹。最古老的澎湖马公
台湾苏澳镇南方澳南天宫的纯金妈祖神像天后宫,被台湾地区“内政部”列为一级古迹。
大甲镇澜宫每年在妈祖生日前则举办“大甲妈祖绕境”的活动,让信众步行跟随着妈祖神轿,从大甲一直往南走到北港(如今改为往新港)。该活动参加者动辄百万多人,是世界第三大宗教活动,队伍迤逦数十公里,可说是一大宗教盛事。后改往新港奉天宫进香绕境出巡,路程更远,人数却更多。
大甲镇澜宫每五年举办一次“大甲妈祖回娘家”活动,前往湄洲祖庙谒祖进香,湄洲祖庙亦以盛大队伍接驾,欢迎大甲妈祖回娘家谒见圣父母及湄洲天上圣母。
至于北港朝天宫的“迎妈祖”,其热闹场面也与大甲妈祖出巡不相上下。每年开春之后,各地到北港拜妈祖的信众便络绎不绝。到了诞辰当天,涌进北港的信众,更有如浪涛汹涌般,镇日锣鼓喧天,热闹的程度甚至到疯狂的地步。
松山慈祐宫于2007年起结合松山区公所及松山社区大学展开以“锡口文化节”为主题,发展出‘妈祖文化与信仰’研究论坛和节日活动融入社区特色其中。
妈祖诞辰绕境的时候,必定会下雨。是因为大道公(保生大帝)当时被妈祖婆甩了,心有不甘的大道公因此施法降雨,想要淋花妈祖婆的脂粉。妈祖婆也不甘受辱,在大道公诞辰绕境时,必定会有大风来吹落大道公的乌纱帽。
申遗成功所谓的“迎妈祖”(也作“迓妈祖”),是到外地去迎一尊本地居民普遍信仰或有渊源的妈祖来参与巡境的活动。不管自己村里或是共同举行迎妈祖的区域是否已有一尊“在庄妈”或“在地妈”,都可能会往外地去迎妈祖。通常是往地域层级高一点的地方去迎妈祖。例如,台中县雾峰、乌日与大里地区有一个“东保十八庄”迎妈祖的活动,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共有十八个村庄参与,这十八个村庄并没有共有的庙,但却有一尊共有的妈祖称为“十八庄妈”。每年3月1日(农历)开始把附近的旱溪妈祖、南屯妈祖、台中妈祖、彰化妈祖通通请来,参与绕境,队伍当中,“十八庄妈”在前领路,各庄依一定的顺序,逐日在庄内迎神绕境并请客。
学界人士从“祭祀圈”的概念来探讨这些迎妈祖的活动,借由“神界”的疆域观念,重新解读“人界”中不同地域之间的从属关系。
妈祖是受到中国渔民崇拜的海神,而在木船时代移居世界各国的大都是中国沿海的渔民,在他们走向世界各国之时,
也将妈祖信仰带到了全世界,因此在全球华侨中,妈祖成了他们他们共同信仰崇拜的神灵。全世界的妈祖宫达五千多家,妈祖信徒达 2.5 亿人之多,几乎凡是有华人的地方都有妈祖宫,都信奉妈祖,妈祖成了90%海外华人的共同信仰。所有侨居海外的华人社区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他们都以妈祖宫作为同乡会馆或商会,是各国华人的政治文化及社区中心,也是各国华人的精神支柱。妈祖信仰因此成了全球华人的全球性共同信仰,妈祖信徒因此遍布全球,可以说,海外华人的信仰就是妈祖信仰,妈祖信仰是属于华人的信仰。,妈祖信仰成了一个能横跨世界大多数国度又同时都作为华侨社区中心的网络体系,也是中国人在海外最庞大的精神体系。
妈祖信仰的规模十分庞大,自宋以来直至清代,妈祖成了三大由国家祭典的神明(黄帝、孔子和妈祖)由历代国家祭祀的中国十四个沿海城市的妈祖宫为核心,形成庞大的妈祖宫群,有一亿多妈祖信徒。台湾 2,300 万人口中有 1,700 万妈祖信徒,占台湾人口的 70% 以上。新加坡的妈祖信徒占总人口数的 70%。香港和澳门的妈祖信徒达居民人口的 50% 以上,马来西亚的华人人口占该国人口的重要比例而妈祖的信徒则占了华侨人口的 80% 以上。此外,泰国、印度尼西亚、菲律宾也有很大数量的华人,也都是以妈祖信仰为主要信仰。而在日本的华侨也是以妈祖信仰为主。所以,包括中国大陆在内的亚洲诸国华人世界中,妈祖信徒版块形成了庞大的族群,是华人世界的主流族群,像台湾和新加坡两地,妈祖信徒成了社会的结构主体,是两地社会的主导力量,而世界各地都有唐人街的华人社区,也都百分之百的成了妈祖信仰区,是妈祖信徒为主的族群聚集地。从此可见,妈祖信仰涵盖了华人世界的主要族群。
根据《妈祖信俗》申遗文件提供的资料信息,《妈祖信俗》符合被列入名录的条件,主要包括五个方面:一是《妈祖信俗》被不同社会团体认为是自己遗产的一部分,认可为身份认同以及连贯性的一个符号,并且数个世纪以来代代相传;二是将《妈祖信俗》纳入名录将促进其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受瞩目度,并且提高其国际层面的受关注度,从而促进文化多样性和人类的创造力;三是该申遗活动中包括了各种各样现行的、计划中的保护措施,以确保申遗活动的切实可行性和成功率,例如调查研究、提高关注度并建立一个保护组织,从而展示了多方对于保护申遗对象的重视和努力;四是本次申遗活动是由社会团体组织、村民委员会和各个妈祖庙首先发起的,他们表现出对申遗对象自发的、事先获知、重视的同意态度;五是该申遗对象已经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受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部门的直接监管。